Web3 的现状与机会

这篇咱们来梳理一下 Web3 的现状,顺便解释一些名词,争取给大家一个全局的 picture。

数据

先摆一些数据,摘自 Benedict Evans 的年终总结

此外,美国的 crypto 交易所 Coinbase 有 73MM的注册用户,其中不到 10 MM 在一个月里有交易;最大的链游 Axie Infinity 有 200 万的日活,最大的钱包 Metamask 也就是千万级的 MAU。总体来看,Web3 还是非常小众(废话!)。

Web3 的 Lego Blocks

我看到网上有人宣传说 Composable 也是 Web3 的好处,然而所有技术上的东西难道不都是一个个乐高块一样的么,Open source 都多少年了。Anyways,我画了个图,把 Web3 里的那些组成部分和他们的关系呈现出来。

我们从最底层往上一个一个说起。

Protocols & Primitives

这是组成了 Web3 的最底层基础,也就是区块链 Blockchain。这些 Blockchain 需要提供以下 4 个基本能力:

  • Account 账户,是一串密钥
  • Smart Contract 智能合约即可执行层
  • 发放和交易 Fungible Token (token) 的能力
  • 发放和交易 Non-fungible token (NFT) 的能力

Account 决定了用户的 Identity,Token 和 NFT 对应的是数字资产,而 Smart Contract 决定了可编程性。并不是所有的 blockchain 都提供了这些能力,比如比特币就不具备后面三样,那就无法提供 Web3 的底层能力需求。对于 Ethereum 来说,后三样对应的就是 EVM,ERC-20 和 ERC-721。

Blockchain 分为 Layer-1 和 Layer-2。Layer-1 比较有名的代表是 Ethereum 和近来的新起之秀 Solana,还有 Polkadot、Cardano 等。Layer-2 基于 Layer-1 之上,利用了 Layer-1 的一些特性再去弥补一些 Layer-1 的不足之处。比如,基于 Ethereum 就有若干 Layer-2 的 chain 都着重于提高 Scalability,像 Polygon、Arbitrum 等。从 high level来讲,不管 Layer-1 还是 Layer-2 的链,都可以把他们看成一条条独立的链。

目前市场上 Ethereum 还是老大,大概有60+%的份额,但是因为它的 scalability 问题 (15 QPS) 和非常贵的 gas fee,让很多后起之秀都有追击的机会,过去一年 Ethereum 的份额降了不少。未来也大概率是会多条链并存。

Components

在基础的 Blockchain 之上,围绕着生态大家也做了很多的基础组件,大概归为以下几类:

Exchange

因为 token 和 NFT 的原生交易属性,web3 里最最基础的组件也是最早开始发展的就是交易。包括交易以内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总和有个专有名词叫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有两类交易所,中心化的和去中心化的。币安、Coinbase 这类是中心化交易所,里面很多交易甚至可以不涉及到具体的钱包,全部在内部闭环交易了,省去很多 gas fee。但坏处是这样是非常中心化的,并且只有他们 list 的 token 才可以参与交易。而像 Uniswap、Sushiswap 这类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引入了 Liquid Pool 和 AMM(Automated Market Maker),可以针对任意两个 token 之间进行交易。

Stablecoin

Stablecoin 也是 DeFi 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除了虚拟货币(token)之间需要进行交易,法币和虚拟货币之间也需要进行交易。法币和虚拟货币交易除了 OTC 以外,crypto 里提出了 Stablecoin(稳定币)这个概念。Stablecoin 会和某个法币对标,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和法币之间基本保证 1:1 的关系。这里 USDT、UST、DAI 分别是不同的策略,有的通过 reserved fund 来保证兑换率的稳定,也有的通过算法来保证的(也叫算法稳定币)。算法稳定币很有趣,具体不展开了。另外今年出来的 OHM 则是想去掉和法币的对标同时还能保证其稳定的价值,也是一个挺有趣的尝试。

Identity

Identity 要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用户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KYC);第二个是用户在多个条链上或者同一条链上多个马甲的关系(DID);第三个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名字(ENS)。

Cross Chain Services

多条链共存的情况是现状也是未来,于是就需要一些处理链之间交互的标准和协议。这里包括 Cosmos 的 IBC(Inter Blockchain Communication Protocol),Wormhole 等等。另外 Polkadot 在做另外一种尝试,他们想做 Layer-0 Blockchain。

Oracle

此 Oracle 不是那个数据库公司的 Oracle,而是 Blockchain 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因为在 Smart Contract 执行过程中,只能得到链上的数据,而当要去得到一些外部的数据的时候,比如天气情况比赛结果等等,则需要通过这些 Oracle。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 Smart Contract,收到请求后从 off-chain 处理完最后再把结果写到 chain 上,这样才能被 caller 的 Smart Contract 读取。

Composable NFT

NFT 的想象力要比 token 高很多。从某种意义上,token 代表虚拟世界的货币,而 NFT 代表了虚拟世界除货币之外的所有资产。线下世界里,货币以外的资产要比货币多的多。同样的,因为 NFT 本身就是可以带上各种 metadata 的,所以 NFT 的组合性很强。

比如最近很火的 Merge NFT,它是一单元的白色小球,球和球之间可以组合和合并,大球可以吃掉小球,最后大球可以吃掉好多小球变成一个或者多个巨大的球。

又比如 Loot 做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它是一个类似于基因的 NFT。这个 NFT 没有图片或者视频,而是一堆 items,就像人的 DNA 一样。但它又没有实际的意义,所有的解释交由其他兼容的 app 或者游戏,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种子,可以变得有无限的可能。

API & Gateway

这里也有两类:一种是去 query blockchain 里的数据的 API,比如 Graph;还有一种是免去自己建 nodes 而往 blockchain 里写 transaction 的服务,比如 Infura。

Dev Tools

Dev Tools 里就包含很多了,不管是帮助生成 token 的,还是帮助管理 NFT 的 SaaS,还有那些处理 Security、Privacy 的,只要能帮助开发者更好的 build dApps 的我这里都统称为 Dev Tools。

Other Decentralized Protocols

不同的人对 Web3 的定义不太一样,我会认为用到了 blockchain 带来的 identity/ownership/interoperability 的都算,但有些人会觉得只有所有的东西都是去中心化的才是 Web3。不纠结于定义,这些年也涌现出了很多其他的去中心化的协议,一般也都是自己的区块链协议,包括存储(如 ipfs、arweave)、计算(如 Altumea)、网络(如 Helium)等等。这些组件在一些 web3 应用里会被用到,最常见的是存储,很多 NFT 都存在 ipfs 或者 arweave 上。

Use Cases

在那些基础组件之上,开发者就可以去开发一些 dApps (decentralized apps)。这里大概介绍下目前 dApps 里看到的一些场景,每一个分类都值得写一篇专门的文章,这里先蜻蜓点水一下。

DeFi

继续先说 DeFi,这也是 crpyto 的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的场景:金融。DeFi is like geek marries Wall Street.

从用户的角度,DeFi 给用户提供了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包括交易(Exchange)、转账(Payment)、借贷(Credit/Lending)、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保险(Insurance)、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相当的成熟,而且不断的有很多创新。

本质上,DeFi 通过 Blockchain 的不可串改性解决了很多金融中的信任问题。举个例子,在借贷过程中,原本很难去证明和保证 borrower 能偿还,在 DeFi 里,这些规则就能写到智能合约里,于是整个过程就非常的透明且可以确保 lender 的权益。

顺便再介绍几个 DeFi 里经常出现的名词:

  • Staking - 通过把 token A 做质押获取 token A 的行为,通常在 Proof-of-Stake 中被使用;
  • Liquidity Mining - 通过贡献一些 token (token A and token B) 来提供 liquidity 而从 DeFi 产品得到奖励 token C,奖励的 token C 一般是这个 DeFi 产品的治理 token;
  • Yield Farming - 通过上述手段(Staking and Liquidity Mining)和不同的 DeFi 产品中的配资来达到最高收益的方法。

除此之外,从系统和工具的角度,因为区块链的透明性,有一系列的数据工具,包括 Auditing、Market Analysis、Fraud Detection 等。

Gaming

游戏是另一个比较大的且相对成功的品类。目前跑出来的有两个分支:Metaverse 和 Play-to-Earn。

先说 Metaverse,这块和 web3 结合紧密,web3 的基建提供了 metaverse 的基础能力。现在比较火的是 Sandbox 和 Decentraland,都是沙盒游戏,大佬们在那儿都纷纷买地。整体还比较早期。

再说 Play-to-Earn,由 Axie Infinity 带火的概念,主打玩游戏可以赚钱。Axie Infinity 目前 200 万 DAU,在菲律宾和委内瑞拉养活了不少打工人。目前圈里良莠不齐,一堆仿盘圈钱跑路的,没跑路的目前的经济性也是决定了它们活不了太久。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游戏的可玩性还比较差,游戏内 token 的价格完全由进场的人数来决定,号称 growth dependent,其实就是 ponzi scheme。

但总体而言,游戏和 web3 结合是非常的顺理成章的,因为游戏里的虚拟货币和道具都习以为常,就看看王者荣耀的流水就知道了。所以期待一些游戏性更强的 3A 游戏和 web3 的 token economy 结合,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爆发。

Creator Economy

Creator Economy 是 Web3 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目前尝试很多,但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现在已经有针对音乐人(Audius,Royalty)、针对文字作者(Mirror)、针对图片(Opensea)、针对视频(LBRY)、针对直播片段(Eternal)等的一些尝试。整个方向我非常看好,围绕着 Creator Economy 有太多值得去做的,然后再通过 Creator 的影响力,来扩大 web3 的应用范围。

Self Improvement / Education

在 Play-to-Earn 火了之后,也有一些 Learn-to-Earn 的尝试,比如 Rabbit hole,让你学习一些 web3 的知识,给你奖励对应的 dApp 的 token,这样学习者得到了有一定价值的 token,而 dApp 也有了一个 educated 的用户,win-win。平台还可以奖励一些对应 course 的 NFT,像 mini-学位一样。通过积累这些学位,用户可以证明自己的知识储备,平台获得品牌价值,win-win-win。

再延展开来,如果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所学都 tokenize,并且把颗粒度减小,记录到 blockchain 上,web3 上的 linkedin 将是一个每个人具体到技能点的组合,这些技能点的获取又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平台上或者线下的中学大学。这对于团队的招募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另外一个方向,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场景适合像 Play-to-Earn,用户会接受预先付费。其中的一个答案是 self-improvement 相关比如健身房图书馆。用户会为了一个未来更美好的自己提前买单,那围绕着这一点可能也会有机会。

Social

We are status-seeking monkeys。所以 Social Network 以及社交货币在 web3 里会继续存在和演化。在 web3 里人的 value 会被更加的 tokenized 和 externalized,所以会可能引起一些新的变化。

DeSo 做了一个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的 Blockchain,让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发币,并且也在这上面做了一些其他的 social app。另外随着 NFT 的火热,不少 NFT gallery(比如Cyber)让用户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虚拟的展馆,展示自己的 NFT。pfp NFT(profile picture)的火热也同样验证了 We are all status-seeking monkeys。随着虚拟世界进一步蚕食人们的时间,虚拟世界里的 status 会变得更加重要,这一块也会有更大的机会。

DAO

人是群居动物,并且会为一些共同的目标(or story)聚集在一起。DAO 全称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就是这么一个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来建立的自治的组织形式。这也是一个值得写一篇文章的大 topic,发展的很快。最近的一些案例包括去拍卖宪法副本的 ConstitutionDAO,致力于碳中和的 KlimaDAO,在 DeFi 里创新 Stablecoin 的 OlympusDAO,给各种 web3 项目提供 funding 的 Gitcoin DAO,线下富人俱乐部 FWB (Friends with Benefits),等等。我们可以看到 every group is DAOable。

如果说大家在畅想未来 DAO 可以取代公司,甚至取代政府(!),那眼前更好的场景可能是 NGO。NGO 的治理和 accountability 一直令人诟病,blockchain 可以提供透明性,并且可以让参与者(捐款者)投票决定 NGO 的治理方向。另一个合适的场景就是各种 Open Source Community,比如 Wikipedia 如果是个 DAO 并且发自己的 token 可能就不用每年来一次大脸求捐款了(叉个题,呼吁下,大家去给 wikipedia 捐款啊)。

每一个 DAO 的目标不尽相同,其治理模式也可以很不相同,有些大的 DAO 会尝试分成各个 sub-DAO 和 sub-committee,等等。这些不同的治理方式某种程度上又是各类的社会学实验。

对应的,这些 DAO 的治理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具,从 communication 到 proposal 到 voting 等等,都有很多可能的机会。

Discovery

web3 能解决很多 web2 大平台的问题,但对于那么多 dApps 来说,一定也有对应的 aggregator 的机会,就如同 Google 之于 web 1.0 一样。在 web3 时代,这样的 aggregator 会是什么样的,以及会不会有 web3 native 的 aggregator,我不知道。但至少目前看来,这些 dApps 的 discovery 是个痛点。现在 dApps 推广方法只有通过 Twitter/Discord 上 influencer 的喊单和给用户空投两个大方法,而各大广告平台和 App Store 也都还不太欢迎 web3 的应用。你的痛点就是我的机会,对吧?(笑脸

Online-to-Offline

虽然 web3 主要是关注虚拟世界的,但线下依然是可以利用 NFT 做类似于 Royalty Program,Exclusive Club,Exclusive Event,Ticketing,Limited Edition Collectibles 等等。举个例子,Nike 前两天收购了 RTFKT,旗下的 Clone X 的 NFT 暴涨,如果 Nike 再为每一个 Clone X 出一个潮鞋,这样就能打通线上和线下了。

Tools

其他周边的工具,这里就不罗列了。

Browser + Wallet

在 web3 里,Wallet(钱包)就是用户的身份。要使用 dApps,就需要通过 Wallet 来登陆。登陆流程上,会更像 Facebook Login 或者 Google Login。同时,Wallet 还掌管了对应账户的所有资产(token 和 NFT),所以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就会很高。

Wallet 的主要形式分为以下几种:hosted wallet, non-custodial wallets 以及 hardware wallet,分别对应不同的安全系数。Hosted wallet 更多的是交易所代管的,私钥存在云端,安全性最差。Non-custodial wallet 存在本地,安全性稍好,但是别人得到了你的设备就意味着密钥可能会丢失。Hardware wallet 一般会把私钥存在特定的硬件上,而这个硬件还可以存到银行的保险柜里,从而达到更好的安全性。此外,还有一些比如 multi-sig 的技术以及 social recovery 的方式,在探索 Wallet 在易用性和安全性的提升。

因为考虑到 web3 应用上登陆的易用性,最大的 Wallet 一般都是浏览器插件的 non-custodial 的形式。每条公链都需要用一个不同的 Wallet。现在 Ethereum 上最大的 Wallet 是 Metamask,Solana 上是 Phantom,都是浏览器插件的形式。而有些浏览器也在尝试做自己的 Wallet,比如 Brave 和 Opera。

每个 web3 的用户都必须有 wallet,所以从某种程度上,Wallet 会成为 web3 里的一个 aggregator。

机会

在这个很早期的赛道,上面的 landscape 图里的每一个模块都充满着机会。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大家对 infra 的追求要超过对实际应用场景的追求。诚然,infra 的提升会让整个 tech stack 变得更稳固,也诚然 infra 包括 scalability 的问题确实很好玩,但同时这也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错配,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问 web3 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的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第一次使用 DeFi 的时候,是要做一笔交易,把一个 token 换成另一个 token,用的是 Uniswap,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从钱包的登录,到下单,到授权,到完成交易,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每一步都是「DON'T MAKE ME THINK」的反面,还让我多花 了 $30,槽点多到不想再说。现在的很多 dApps 的 UI/UX 都很像 web1 的早期,妥妥的只给 geek 们用的。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想一下,如果是 grandma 在用,会怎么样?

在我看来,伴随着 infra 的成熟,web3 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话,一定要去抓牢那些 web2 的用户,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场景。所以后面我会从应用场景的角度来聊一下 web3 的机会(并不表示 infra 不重要)。

Crossing the Chasm

Web3 的早期,还是主要是 crypto 的人,而 crypto 又背负着很多骂名,这是非常不利的。好在 Web3 的 narrative 让这整个事情变得正面了很多,也让很多人更容易接受。

再往后的路径,我觉得大概会有四个方向的可能,分别是:Fun,Earn,KOL 和 DAO。

Fun,即有趣、好玩,很好的例子是游戏,真正的游戏,Metaverse,这样的 web3 native 的,体验又足够好,又够沉浸式的 3A 大作。因为好玩而来的用户,或者这里应该叫玩家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会比较高,也会比较不嫌麻烦,从而是 web3 可以影响到的一类人。

Earn,即赚钱,可以是 GameFi,可以是 Learn-to-Earn,可以是 DeFi,也可以是 NFT。总之,因为 token ecomony 给很多人赚钱的机会。在 web3 里,只要提供了服务,只要维护了网络,都有可能从中获益。而赚钱的事,我们知道大家是不会嫌麻烦的。这些用户也会是 web3 的早期 adoptor,很多也已经是了。

KOL,即 creator,通过给更好的回报来带动 TA 们上来玩 web3,从而带领 TA 们的粉丝们一起来玩。我们知道现在网络上的 KOL 粉丝们的粘性很大,KOL 之间关系也比较紧密。所以一旦创造出好的给 KOL 变现或者管理粉丝的方式,KOL 一定会来,随后就是 TA 们的 KOL 朋友们和 TA 们的粉丝们。

DAO,是来创造意义的。网络能聚拢很多有志青年们,人们爱在生活中寻找意义,也乐于为社区做贡献。Giving feels better than receiving。所以一些有意义的 DAO 会吸引到人们来参与进来,从而进入到 web3 的世界。

Aha Moment

前面说的四个方向是 growth 的一部分,是 UG 的来源。但 growth 中最重要的点是寻找到用户的 Aha moment。Web3 用户的 Aha moment 是什么?我认为是当用户意识到对自己数字资产的 ownership 的时候,可以是当 TA 发现自己在游戏里买的皮肤在另一个游戏或者社交媒体上也穿上了,可以是当 TA 突然发现自己提供服务时候得到的 token 原来可以卖钱的时候,可以是当 TA 发现自己因为支持了某个 KOL 而得到了对应的 NFT 变得价值连城的时候,可以是当 TA 发现自己为社区的贡献也同时可以拿来投票来决定社区未来的发展,等等。

虽然说 Web3 的平台的话语权会降低,但在 Web3 发展的过程中,一个能让用户体会到那个 Aha moment 的产品,一个能够帮助越多的 web2 居民来玩 web3 的产品,一个能够更好的利用到 word-of-mouth 的产品,将会得到一个天然的优势。

Web3 的产品并非没有护城河,Web3 的护城河是人,是社区,是社区的调性,是社区的品牌。


洋洋洒洒又写了这么多,大家一起来 BUIDL 吧。

Subscribe to web..1..2..3!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